Sunday, February 27, 2011

为人子女的,必须要尽孝

Click on picture to see original size. 点击图片可看原图。

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孝道 代代相传 绵绵不尽

Monday, February 21, 2011

仁义 忠恕 真诚 慈悲

英人汤恩比言。解决廿一世纪社会问题。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
孔孟仁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真诚为体。慈悲妙用。

  孔孟学说:仁义 忠恕
大乘佛法:真诚 慈悲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教育有四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

家庭教育
父母以身作则,成就婴孩德行根基。

学校教育
家教之延续也。

社会教育
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

宗教教育
究竟圆满人生最高的享受。

不可不知也!

Sunday, February 13, 2011

智慧语

 处难处之事俞宜宽    处难处之人俞宜厚    处至急之事俞宜缓
安莫安於知足    危莫危於多言

Sunday, February 6, 2011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一个人德行有了,他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Friday, February 4, 2011

十二德目

转载自净空老教授十二德目浅释


中国古圣先王强调:「修身齐家,格致为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修身教学之内容,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并总结出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孝悌

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悌是奉事师长,广修礼敬。圣贤之道,以孝亲尊师为根本。


「孝」属会意字。上是老,下是子,说明上一代与下一代,同属一体;十方三世,无二无别。圣人教学,孝道落实,应始於父母,并扩展至法界众生。大乘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即圆满孝道。


「悌」明於家中敬爱兄长,於学校社会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


忠信

忠是负责尽职。信者,人言为信,远离妄语、两舌、绮语、恶口等四过。曾子每日自省,不离忠、信二字。


「忠」即『中』、『心』。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於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於社会无立足之地。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礼义

卑己尊人名为礼。尽心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回报,即是义。中国自古称为礼义之邦,人人守礼循义,社会自然和谐。


「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佛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本为一体,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廉耻

廉是廉洁,绝不贪污受贿。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圆满成就。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佛云「一阐提」,意即无善根之人,佛亦不能救。


仁爱

仁即二人。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想到他人。爱,从心,从受;善用其心,感受他人所需。理智的大爱,即是慈悲。


儒云:「推己及人」,我不希望被人伤害,则不应伤害他人;我希望得到幸福,则应帮助一切众生得到幸福安乐。心存仁慈者,绝不与任何人对立,永远没有冤家对头,故云「仁者无敌」。


世间之爱,不离感情、五欲六尘的染污。佛菩萨之爱,以理性智慧为基础,清净平等,故名慈悲。真诚爱心之落实,首应表现於尊重他人。爱敬存心,自然谦卑有礼,和颜悦色;常能成人之美,与人为善。


和平

和从事相上讲,平从心地上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若不能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则面和心不和,非真和合。


俗云:「家和万事兴」,凡有争执则易生祸害。无论有理无理,应以和为贵。有理尚且不争,何况无理?圣贤教人凡事包容,事事忍让,绝无所争。常思退步,则能冷静反省,开启智慧。大众同心同德,则无事不成。古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经云:「万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不平等,皆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若知众生自性本为一体,种种幻相皆随缘变现,则平等心油然而生。平等心现前,落实於生活中即「一切恭敬」,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


子曰:「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佛云:「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故知圣贤教学,皆自性流露,非由何人发明创造。即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亦为一切众生自性本具;觉悟者,处世待人接物自然如是。


以上德目虽分十二,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十二德目落实於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之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之体现,「仁爱和平」则是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之落实。


中国传统教学,自小教育,特别重视经、史二门。「经」是经典,为圣贤学问根本。「史」是历史,为先辈经验累积。不读经,则德行学问不长;不读史,则见识经历不丰。另有子、集二门,「子」属哲学,「集」属文学,行有馀力,则可加以学习。现代人忽略经史,舍弃宗教;左传云:「人弃常则妖兴」,说明若人舍弃伦理道德,则社会乱象丛生。此等警语,足以令人长思深省。

八三叟 净空学

Wednesday, February 2, 2011

岁岁平安 年年如意

诸恶莫作(因)    岁岁平安(果)
众善奉行(因) 年年如意(果)